您现在所在位置:
企业文化
招聘信息
团队风采
最新公告
百年“又一新”,豫菜中的黄埔军校,烹饪大师的摇篮
来源: | 作者:pmobf4199 | 发布时间: 2017-09-13 | 580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来到开封地标之一的新天地商业区,直见最醒目的一座建筑,高大的门头占据了三层楼的墙面,店门高挂“又一新”招牌,宝蓝和大红相间的明清风格门头挑檐翻角,配以簇新的斑斓绚烂,很是气派豪华。这,就是已有106年之久的中原正宗豫菜——又一新大酒楼。
      豫菜中的黄埔军校,烹饪大师的摇篮,接下来,剑鱼原汤鸡粉为您介绍。

  来到开封地标之一的新天地商业区,直见最醒目的一座建筑,高大的门头占据了三层楼的墙面,店门高挂“又一新”招牌,宝蓝和大红相间的明清风格门头挑檐翻角,配以簇新的斑斓绚烂,很是气派豪华。这,就是已有106年之久的中原正宗豫菜——又一新大酒楼。


  从“座上春”到“又一村”

  1906年,著名的淮扬菜衙门派厨师钱荣升,从扬州来到开封,在鼓楼西侧开了家名为“座上春”的饭馆。

  然而,钱老板虽精通烹调、柜先(即会计)和外堂业务,但跟开封菜客场竞技,于外水土不服,于内口味不符,无奈生意惨淡,停业关门。

  不甘心的钱荣升经一位在山货店街做南货生意的扬州老乡引见,结识了人称“小神仙”的赵裕茹。赵裕茹在当时的开封饮食界是位知名财务专家,后来当选为开封馆业公会理事。赵裕茹对钱荣升的建议是:入乡随俗。

  这又让钱荣升提起了精神、卯足了劲头!下定决心要重整旗鼓,振兴事业。钱荣升得到一位同乡鼎力支持,在开封山货店街租赁了一座三进三出的院子,又高薪聘请了当地著名豫菜厨师及招待、柜先等等摆开阵势。柜先赵裕茹、李廷相,灶头陈永顺、王凤彩,案子头刘庚莲,冷盘师朱跃宽,招待赵于振,这些人在当时的开封,无一不是饮食界大佬!

  1908年,“又一村”的招牌再度挂出。开业之前,摆宴三日招待各界名流。

  自打贯彻“入乡随俗”的基本方针,以经营豫菜为指导精神的又一村生意很快好到爆棚。不久,名厨黄润生、王芳岭、苏永秀、李春芳、高天增等也都相继加入,又一村更是如虎添翼。真所谓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啊!

  又一村这一火就是30多年。30年间,中华大地战火连绵,中原热土开封是风云际会之地,在又一村这座拥护民国革命的“共和客厅”里,无数军政大员、社会名流出入其中,名人与名厨间的轶事趣闻,代代流转。

  1923年,游学开封的康有为在又一村受到宴请。席间,一道“煎扒鲭鱼头尾”令康有为大快口福,回味不已,康有为想起后汉时五侯烹食鲭鱼的典故,于是挥毫题赠“味烹侯鲭”四个大字,又在一把折扇上题写了“海内存知己,小弟康有为”,赠给了黄润生。

  1936年,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开封赈灾义演。赈灾委员会会长杜福东到又一村请名厨为梅先生“落作”,要求由饭庄派厨师和堂倌携带做菜的原料、炊具,上门承办宴席。出身烹饪世家、技艺炉火纯青的李春芳被派过去了。有一天,梅兰芳吃过李春芳做的“桂花江干”后说:“李师傅,这个菜若用鸡油炒制是否会更鲜?”鸡肉是肉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和营养最高的食材,李春芳觉得梅先生的建议很有道理。回厨一试,果然风味更佳。


  李春芳想到,侯瑞轩大师在吊汤提鲜时,就使用鸡肉茸等材料做原汤,尤其是炒菜、做汤,能充分体现浓郁鲜香的饱满底味。梅兰芳大师就是大师啊,不仅有绝顶的艺术天赋,也有高超的美食悟性。“后来有人因为这件事编了两句话:梅兰芳、李春芳同台献艺,艺术家、烹调师芳名流传。一时间在餐饮界传为佳话。”

  1938年,又一村接信要求到禹王台为一个大人物落作。派了厨师和负责招待的外堂堂倌徐庭壁去,由军车把他们接到禹王台。进了禹王台大门,三步一岗五步一哨,气氛很是森严,到了餐厅一看,八仙桌旁立着一个戴礼帽穿马褂蹬呢鞋的先生,在观赏墙上的字画。宴席开始,那先生被众军官文士敬请上位,堂倌徐庭壁分明听到,那诸位口中叫的竟然是——“蒋委员长”!

  1939年,钱荣升病故,又一村的生意转到了钱荣升的内弟手中。这个姓施的老板不善经营,却又贪图私利。又一村经营思路被他一再改弦易辙,逐年亏空,最后竟欠债一万两千七百块大洋。“资不抵债,施、钱两家抽出资本,返回原籍。”

  饭店的这些名厨名角儿们为保生计,推举赵裕茹组成“工人管理委员会”,并在1940年7月19日的《新河南日报》上登出广告:“支那料理,包办各种酒席。菜蔬是鲜的,味美适口与众不同,设备宽大,幽静无比,招待周到,物美价廉。”以请债主吃酒席还账的方式,使又一村的生意逐渐周转开来,不仅还清了各项债务,生意也日渐兴盛。施、钱两家闻讯返回开封要重新掌管饭庄,冲突就在这时候发生了。

  结果是:你走你的独木桥,我走我的阳关道,一拍两散,分道扬镳!

  

  从“又一新饭庄”到“又一新酒楼”

  “长垣帮名师姬廷相、黄润生、赵廷良、苏永秀、牛怀礼、侯瑞轩等人,与开封籍的赵裕茹等共30多位骨干厨师、招待和柜先,愤然离开‘又一村’,集股金105块银元,于1945年8月10日在中山路另开新号。以‘去旧迎新’之意,取名‘又一新饭庄’。”

  巧合的是,就在开业的当晚,日本天皇托瑞士、瑞典向中美英苏转达无条件投降的消息。五天后的8月15日,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。当时人们觉得“又一新”这饭庄名字太吉利了,纷纷希望借此“吉号”庆贺一番。尽管“又一村”无奈贴出“只此一家,别无分庄”的告示,但亦无济于事。

  又一新饭庄不仅名厨云集、菜肴精美,且环境设施更胜一筹。于是,不仅原来又一村的老食客调头来到又一新,更多新客户也慕名而来又一新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这家豫菜名店成为众多政界名流与达官贵人在开封的新的交际之地。

  1946年,周恩来、张治中、马歇尔三人到河南调查灾情,饭菜由又一村外送。国民党军政要员刘茂恩在巩县老家为老母做寿,制作寿宴的厨师和服务招待都来自又一村。国民党军政要员张学良、杨虎城、商震、李宗仁、顾祝同、白崇禧、冯玉祥、宋哲元、刘峙等知名人士,也都曾是又一新的座上宾。

  到哪里都受欢迎,在哪个年代都吃得开,这,也许就是美食的力量吧!?

  就在又一新饭庄招财进宝攀龙附凤之时,再度不济的又一村却陷入枯竭、债台高筑,难以为继。重情义的老厨师们,最后还是帮又一村偿还了所负债务,同时接收了部分人员,两个“又”字号终于合二为一,更名:又一新酒楼。直到今天。

  从清末民初,经过军阀混战,挺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一直到新中国成立,它见证了几多政权朝代的更迭,而“又”字号饭馆历经100多年风雨征程依然叱诧江湖,因此有人戏谑其为“三开饭店”。

 

  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

  从又一村到又一新,名称改了、地址变了,唯有不变的是一大批叫响汴垣的名厨尽在其中,不离不弃。而其生意火爆,正是由于这个因素:名厨云集。又一新又培养出来很多有名的厨师,以至于又一新有了“豫菜黄埔军校”的美誉。从这家饭店出来的名厨,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接待部门,其中有十多个是国宝级豫菜大师。

  原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侯瑞轩,解放前在又一新做菜时,坚持每天制汤,汤用完就挂牌歇业。至今,吊汤、扫汤,制清汤、高汤,是侯瑞轩关门弟子、当代国厨李志顺,在自己管理的祖传三百八十余年的老字号餐企二合馆,每天重点要求的烹饪基础工作。李志顺继承老师的良好习惯,例行烹煮原汤,以汤提鲜、增味,这可以说是颐顺轩二合馆决胜的关键。


  又一新大厨黄润生,不但技术高,而且悟性强,别人的绝招窍门,他一看就会,还能做出创新变通。他的代表菜品“干炸鲤鱼带网”,是在北宋名菜基础上精心开发的,做这道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,而他却游刃有余,观之令人叹服。黄润生的为人也很好,特别同情和帮助穷苦人。每当雨天、冷天,黄润生会让厨师们把剩菜做上一大锅,再端一筐馍,给门口蹲着的穷苦人食用。这些得到施舍的人也不忘报恩,但凡有来饭店闹事,那些人就站出来了,使又一新的生意不受恶意干扰。

  以刀工见长的赵廷良人称赵顺儿,除了拿手菜鲍汁双脆、炒腰花,赵廷良的刀工也为业内外人士叹服。“在当年的绅士界流传一句话:赵顺不去,这一桌儿就吃得不得劲。”而对厨师们来说,赵顺儿不去,这一桌菜就不敢下手。“一个普通的果盘,别人要用四五个苹果,他用三个就能装一盘,既丰满又好看。”赵廷良还善于用新颖的食材,做出创新菜。“他把鱼白杂烩一下,大家光觉得好吃,就是不知道是啥做的。”玉米天缨里的脆骨,被他拿来炒出一盘色泽雅致、形如翡翠的“烧玉骨”,享用的人无不称妙。


  

  “中华八大名厨”、“豫菜烹饪泰斗”吕长海大师,12岁时便被送到开封又一新饭庄当学徒,在那样大师云集的环境里开始他的学艺生涯。他刻苦求学,掌握了传统豫菜的各种烹调技艺,在长达六十多年的从厨生涯中,融会中西、创新豫菜,终成一代宗师,继承了前辈们的荣耀,培养高级烹饪技师十余名、出国中餐名师二十余名。2017年9月11日,吕长海大师80大寿的日子,河南省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举行“吕长海大师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暨吕长海大师收徒仪式”。在研讨会上,协会将“烹坛巨匠”的荣誉称号授予吕长海大师。

  时代变迁,而豫菜传承的使命,愈发使又一新列位大师深感义不容辞,上承发扬豫菜的昔日辉煌,下启助力青年厨师提高厨德、厨艺,这种“传承豫菜文化,弘扬工匠精神”的呼声,砥砺着当代河南餐饮界同仁,以又一新大师为榜样,拼搏奋进、大胆创新,为传承烹饪技艺、振兴豫菜、推进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