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“又一新”,豫菜中的黄埔军校,烹饪大师的摇篮
来源:
|
作者:pmobf4199
|
发布时间: 2017-09-13
|
5802 次浏览
|
分享到:
来到开封地标之一的新天地商业区,直见最醒目的一座建筑,高大的门头占据了三层楼的墙面,店门高挂“又一新”招牌,宝蓝和大红相间的明清风格门头挑檐翻角,配以簇新的斑斓绚烂,很是气派豪华。这,就是已有106年之久的中原正宗豫菜——又一新大酒楼。
豫菜中的黄埔军校,烹饪大师的摇篮,接下来,剑鱼原汤鸡粉为您介绍。
来到开封地标之一的新天地商业区,直见最醒目的一座建筑,高大的门头占据了三层楼的墙面,店门高挂“又一新”招牌,宝蓝和大红相间的明清风格门头挑檐翻角,配以簇新的斑斓绚烂,很是气派豪华。这,就是已有106年之久的中原正宗豫菜——又一新大酒楼。 从“座上春”到“又一村” 1906年,著名的淮扬菜衙门派厨师钱荣升,从扬州来到开封,在鼓楼西侧开了家名为“座上春”的饭馆。
然而,钱老板虽精通烹调、柜先(即会计)和外堂业务,但跟开封菜客场竞技,于外水土不服,于内口味不符,无奈生意惨淡,停业关门。 不甘心的钱荣升经一位在山货店街做南货生意的扬州老乡引见,结识了人称“小神仙”的赵裕茹。赵裕茹在当时的开封饮食界是位知名财务专家,后来当选为开封馆业公会理事。赵裕茹对钱荣升的建议是:入乡随俗。 这又让钱荣升提起了精神、卯足了劲头!下定决心要重整旗鼓,振兴事业。钱荣升得到一位同乡鼎力支持,在开封山货店街租赁了一座三进三出的院子,又高薪聘请了当地著名豫菜厨师及招待、柜先等等摆开阵势。柜先赵裕茹、李廷相,灶头陈永顺、王凤彩,案子头刘庚莲,冷盘师朱跃宽,招待赵于振,这些人在当时的开封,无一不是饮食界大佬! 1908年,“又一村”的招牌再度挂出。开业之前,摆宴三日招待各界名流。
自打贯彻“入乡随俗”的基本方针,以经营豫菜为指导精神的又一村生意很快好到爆棚。不久,名厨黄润生、王芳岭、苏永秀、李春芳、高天增等也都相继加入,又一村更是如虎添翼。真所谓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啊! 又一村这一火就是30多年。30年间,中华大地战火连绵,中原热土开封是风云际会之地,在又一村这座拥护民国革命的“共和客厅”里,无数军政大员、社会名流出入其中,名人与名厨间的轶事趣闻,代代流转。 1923年,游学开封的康有为在又一村受到宴请。席间,一道“煎扒鲭鱼头尾”令康有为大快口福,回味不已,康有为想起后汉时五侯烹食鲭鱼的典故,于是挥毫题赠“味烹侯鲭”四个大字,又在一把折扇上题写了“海内存知己,小弟康有为”,赠给了黄润生。 1936年,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开封赈灾义演。赈灾委员会会长杜福东到又一村请名厨为梅先生“落作”,要求由饭庄派厨师和堂倌携带做菜的原料、炊具,上门承办宴席。出身烹饪世家、技艺炉火纯青的李春芳被派过去了。有一天,梅兰芳吃过李春芳做的“桂花江干”后说:“李师傅,这个菜若用鸡油炒制是否会更鲜?”鸡肉是肉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和营养最高的食材,李春芳觉得梅先生的建议很有道理。回厨一试,果然风味更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