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“又一新”,豫菜中的黄埔军校,烹饪大师的摇篮
来源:
|
作者:pmobf4199
|
发布时间: 2017-09-13
|
5810 次浏览
|
分享到:
来到开封地标之一的新天地商业区,直见最醒目的一座建筑,高大的门头占据了三层楼的墙面,店门高挂“又一新”招牌,宝蓝和大红相间的明清风格门头挑檐翻角,配以簇新的斑斓绚烂,很是气派豪华。这,就是已有106年之久的中原正宗豫菜——又一新大酒楼。
1946年,周恩来、张治中、马歇尔三人到河南调查灾情,饭菜由又一村外送。国民党军政要员刘茂恩在巩县老家为老母做寿,制作寿宴的厨师和服务招待都来自又一村。国民党军政要员张学良、杨虎城、商震、李宗仁、顾祝同、白崇禧、冯玉祥、宋哲元、刘峙等知名人士,也都曾是又一新的座上宾。
到哪里都受欢迎,在哪个年代都吃得开,这,也许就是美食的力量吧!? 就在又一新饭庄招财进宝攀龙附凤之时,再度不济的又一村却陷入枯竭、债台高筑,难以为继。重情义的老厨师们,最后还是帮又一村偿还了所负债务,同时接收了部分人员,两个“又”字号终于合二为一,更名:又一新酒楼。直到今天。 从清末民初,经过军阀混战,挺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一直到新中国成立,它见证了几多政权朝代的更迭,而“又”字号饭馆历经100多年风雨征程依然叱诧江湖,因此有人戏谑其为“三开饭店”。 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 从又一村到又一新,名称改了、地址变了,唯有不变的是一大批叫响汴垣的名厨尽在其中,不离不弃。而其生意火爆,正是由于这个因素:名厨云集。又一新又培养出来很多有名的厨师,以至于又一新有了“豫菜黄埔军校”的美誉。从这家饭店出来的名厨,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接待部门,其中有十多个是国宝级豫菜大师。
原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侯瑞轩,解放前在又一新做菜时,坚持每天制汤,汤用完就挂牌歇业。至今,吊汤、扫汤,制清汤、高汤,是侯瑞轩关门弟子、当代国厨李志顺,在自己管理的祖传三百八十余年的老字号餐企二合馆,每天重点要求的烹饪基础工作。李志顺继承老师的良好习惯,例行烹煮原汤,以汤提鲜、增味,这可以说是颐顺轩二合馆决胜的关键。 又一新大厨黄润生,不但技术高,而且悟性强,别人的绝招窍门,他一看就会,还能做出创新变通。他的代表菜品“干炸鲤鱼带网”,是在北宋名菜基础上精心开发的,做这道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,而他却游刃有余,观之令人叹服。黄润生的为人也很好,特别同情和帮助穷苦人。每当雨天、冷天,黄润生会让厨师们把剩菜做上一大锅,再端一筐馍,给门口蹲着的穷苦人食用。这些得到施舍的人也不忘报恩,但凡有来饭店闹事,那些人就站出来了,使又一新的生意不受恶意干扰。
以刀工见长的赵廷良人称赵顺儿,除了拿手菜鲍汁双脆、炒腰花,赵廷良的刀工也为业内外人士叹服。“在当年的绅士界流传一句话:赵顺不去,这一桌儿就吃得不得劲。”而对厨师们来说,赵顺儿不去,这一桌菜就不敢下手。“一个普通的果盘,别人要用四五个苹果,他用三个就能装一盘,既丰满又好看。”赵廷良还善于用新颖的食材,做出创新菜。“他把鱼白杂烩一下,大家光觉得好吃,就是不知道是啥做的。”玉米天缨里的脆骨,被他拿来炒出一盘色泽雅致、形如翡翠的“烧玉骨”,享用的人无不称妙。